先天性心脏病治疗近期展望

时间
2008-03-21

2008年,先天性心脏的治疗在以下几个方面可能出现新的突破。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并发症有望进一步下降

室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虽然已有多年的介入治疗经验,但并发症仍然居高不下。统计资料显示,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始终占据首位,尤其是近年介入经验积累之后,其他人为操作引起的并发症减少之后,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并发症所占比例更是逐年上升。2007年我们统计全军40所医院介入治疗资料发现,室间隔缺损并发症发生率9.79%,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85.2%,而其他先天畸形介入治疗并发症仅14.8%。2007年6月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蒋世良教授统计全国21所医院9311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显示,成功率96.4%,死亡率0.05%,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达2.6%。这固然与室间隔缺损所处位置的复杂性有关,但也促使人们反思,如何才能成功避免或者减少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由于室间隔缺损绝大部分并发症为房室传导束受损,因此目前部分医院于封堵术前开始采用电生理检测以指导手术操作,如何改善封堵器材,使封堵器更加个体化也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可吸收封堵器有望进入我国

目前临床使用的封堵器材均为镍钛合金制作,其缺点是植入之后可能出现异物反应等并发症,而且永久阻断了房间隔径路,使得今后无法进行需要以房间隔作为通路的介入治疗如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和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等。目前国外发明了一种可吸收的封堵器(BioSTAR),并且成功应用于临床试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Mullen等用这种材料制作的房间隔缺损封堵器进行了58例房间隔缺未闭封堵治疗,效果满意,仅有5例患者存在短暂的残余分流。虽然可吸收封堵器目前仅用于房间隔缺损和卵圆孔未闭的介入治疗,而且所封堵的缺损也不大,但随着技术的成熟,这种封堵器有望进入中国市场同时扩大应用适应证。

镶嵌治疗将成功在全国展开

前已述及,镶嵌治疗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有效手段,其概念也逐步深入人心,但由于国内的现状和观念的禁锢,目前仅是起步阶段,这种治疗还存在巨大的潜力,它在主动脉至肺动脉侧支血管的堵塞、外科手术中肌部室间隔缺损的封堵、肺动脉分支狭窄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治疗以及各种外科术后各种通道的闭塞以及闭塞通道再通等方面均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随着不断的宣传和观念的更新,相信心外科医生也会采取更加主动的态度,促进镶嵌治疗的全面发展。同时,这种治疗技术的应用也将显著扩大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范围。

经皮瓣膜置换术将走向临床

经皮瓣膜肺动脉瓣和主动脉瓣置换术在国外已研究多年并且进入了临床试验。临床观察显示效果满意,处于低压系统肺动脉瓣行置换术后效果尤佳,目前这种瓣膜的缺点是使用寿命有限,估计为5年左右,但它为无法承受外科手术的重症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和希望。

迫切需要规范介入治疗指南

2004年中华儿科杂志上发表了《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指南》,为指导我国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成熟和介入治疗在我国的广泛开展,介入治疗的适应证逐渐扩展,并开拓了新的介入治疗领域。2008年,应在中国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不断取得进展的基础上,重新修订和完善了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指南,规范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和操作程序。